xiaowuhello
VLAN虚拟局域网

VLAN即虚拟网络,VLAN的划分有三种方式:基于端口(Port)、基于MAC地址和基于IP地址。在实际应用中,虚拟网络的作用类似不同工作组的划分,即是说各虚拟网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讯,而必须通过路由器转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能,同时也起到了提高网络传输效率的作用。  而在企业网络的组建过程中,还有不少用户对VLAN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因此在本文中即会向大家讨论讨论关于此类网络构造在配置、管理、维护等方面较为系统的内容,希望能对有需求的用户一些帮助。

一、组建与配置企业VLAN网络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通过路由是无法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数据通信。而目前市场上有路由器带有路由功能,还有就是三层交换机带有路由功能。其中,三层交换机适合于划分大中型VLAN网络,路由器适合于划分小型VLAN网络。因此,对于一般的企业网络环境来说,路由器方式来组建VLAN网络是最切实际的方案。

通俗的说来,VLAN网络的组建其实较为简单,因为VLAN网络的实现最主要还是靠软件配置,硬件只是作一个支撑平台作用。硬件方面主要是作好路由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搭配。比如在选择路由器的时候要注意能带多少台计算机;另外就是将路由器与网络第二层的交换机连接的端口设置为汇聚端口,实现路由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汇聚链路连接即可。整个硬件的连接示意如下图所示。

具体到软件配置过程,VLAN的配置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只需两步:一是为各VLAN组命名;二是把相应的VLAN对应到相应的交换机端口即可。实际配置过程中,通常是在交换机中进行;具体的配置过程由于设备的不同会存在操作上的差异,因此可以详细参看二层或三层交换机的配置说明,一般都会有相应的配置介绍。

二、VLAN网络的管理

采用VLAN方式划分网络体系能够让管理员更加方便的管理企业网络,而VLAN网络灵活的扩展能力也让企业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不会出现网络混乱的情况。所以,要让VLAN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其组建后的管理操作也是很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VLAN网络的划分需要在换机上进行配置才能实现,因此,整个VLAN网络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一台工作稳定、性能强劲的交换机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网络管理员的后期维护,比如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均衡网络负载,有效降低网上广播信息,方便对用户的分组管理等。

另外就是在选择VLAN类的交换机时,也应注意其是否具备监视功能。通常说来,现在很多交换机都可配置一个监视端口,以便连接协议分析仪或者其他监视器。在这类交换机中,可以配置监视端口检查任何两个端口之间的通信量;而在少数基于底板的交换机里,监视端口可用于捕捉交换机传送的所有通信量。所以说,硬件的选择对于VLAN的后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VLAN网络维护

VLAN网络具有构造简单、实现便捷等特点,但在实际的网络运行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对其的维护工作。因为VLAN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的一种虚拟划分,因此任何一次有关网络配置的硬件与软件更改,都可能导致VLAN的运行状况。

所以,平时应该注意对网络配置参数的即时备份工作;同时,应该不定时的对网络中的路由器及交换机的工作状态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网络硬件问题,从而杜绝故障的进一步漫延。

小提示:一个网络使用VLAN 后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对穿过多个交换机的VLAN 的配置维护。没有一个集中的方法配置和维护VLAN 信息,网络管理员必须对每一个交换机进行独立的VLAN 配置维护。

四、总结

总的说来,在普通的小型企业中,采用路由器方式划分VLAN是一种节约成本的方法;不过在大中型企业中,采用路由器方式划分VLAN会严重影响企业网络的性能,而VLAN间的通信必需通过路由才能实现,因此,具有路由功能的三层交换机被广泛应用于大中型企业VLAN网络中。

VLAN网络的组建非常灵活,这主要表现在它可以采用静态VLAN方式,也可以采用动态VLAN方式,不过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还是动态VLAN方式,而动态VLAN方式又分为多种,用户可根据自己网络的实际情况灵活搭配。而在VLAN网络的具体管理与维护过程中,主要注意对网络设备的不定期监测,以及做好系统数据与网络配置的冗余防范,将是保证VLAN网络稳定运行的基础

ansoncham
ansoncham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ansoncham 于 2011-6-3 13:27 编辑

正想学习 有这类的文档嘛?原来1月的时候我回复过了 哈哈

[查看全文]
xiaowuhello
一起进步啊
展开Biu

谢谢啊 一起进步啊

[查看全文]
cws
这篇文章很好
展开Biu

小吴,这篇文章很好,也很基础!呵呵:D

[查看全文]
xiaowuhello
参考模型
展开Biu

OSI参考模型

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每个计算机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它们之间互不相容。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互联的体系结构(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这个分委员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即OSI参考模型,它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应的数据单位如下:

· 物 理 层(Physical Layer)

我们知道,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纽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 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比特。

·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方重发这一帧。

·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的任务时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

· 会 话 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