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wuhello
垂直和水平都不完美? 立体风道详测试2

本章节阐述此次测试平台中关键的硬件: CPU:Intel Core i7 920 D0 OC 4GHz 1.25~1.26V

Cooler:COGAGE True Spirit & 12CM 1300rpm
M/B:BIOSTAR TPower X58A
RAM:APOGEE DDR3-1333 1GB×2 OC 1600 9-9-9-27-1T
VGA:INNO3D GeForce GTX260+
HDD:HITACHI 1TB
PSU:HuntKey X7
O/S:MicroSoft Windows 7 Ultimate

参测产品全家福

测试另一套方案时需将机箱肢解并改变风道

测试时室温、机箱内外温度一览

最后与立体风道对比时,我们会将W1的所有风扇位均安装12cm FAN

由于东方城W1的机箱风扇规格不完全一致,为了保证测试的尽量公平,我们选择了同款12CM/1300rpm 12025风扇与之搭配。

PS:测试中整套平台十分安静,相信玩家们都希望平台噪音尽量控制在能承受范围内同时不影响散热性能。

--------------------------------------------------------------------------------------------------------------------------------------------------------------------------------------------------------
垂直风道测试时,处理器风扇朝上部吹风,顶部的机箱风扇将热量带出。而机箱下面的进气风扇则负责将冷空气吸入,但经过显卡拦腰截断,风道循迹性并不理想。这也是水平派不屑的一点,毕竟风道被分为了两层,显卡未被排净的热量也被CPU风扇二次吸收,总体效果不甚理想。

垂直风道实测

垂直风道运行CPU负载时各部件温度

同时运行显卡压力测试时GPU温度

在单独运行处理器压力负载时,CPU/NB/GPU/HDD的平均温度分别为91/71/50/49℃。

CPU高负载同时开启FurMark极端折磨后,显卡的温度由轻载的54℃飙升至91℃。


水平风道的特点是冷空气由机箱前端进入,首先冷却硬盘设备,同时也为显卡带来了一丝清凉。处理器风扇朝机箱后部的排风处吹去,对CPU降温帮助明显。综合来看,该“传统方案”还是有其可取之处!

水平风道实测

水平风道运行CPU负载时各部件温度

同时运行显卡压力测试时GPU温度

单独运行Prime95为CPU施压,4GHz的Core i7-920八线程同时满载。此时CPU/NB/GPU/HDD各项温度分别为83/74/51/37℃。
处理器高负载同时显卡运行FurMark,温度由54℃增至89℃。

立体风道,顾名思义就是进出风道遍布机箱形成多种空气对流,而不是仅由机箱的一侧吹向另一侧。
立体风道的好处就是可以由多组风道将热量排出机箱外,理论上散热死角少。但流体力学研究者会说这样存在乱流,反而影响成绩增加噪音。实测结果表明,在大空间机箱内,相对安静的1300rpm 12CM风扇并不会因为增加数量而导致噪音倍增。反而风扇少、风道单一的形式会造成吹不透的情况,让热量聚集在机箱内部。因此,我们推荐机箱内部布局合理且空间宽裕的用户组建立体风道解决各部位硬件的散热问题。

立体风道进气量与排气量均优

立体风道运行CPU负载时各部件温度

同时运行显卡压力测试时GPU温度

立体风道测试时同样是处理器运行Prime95,记录CPU/NB/GPU/HDD的平均温度分别为79/66/46/35℃。

再打开FurMark折磨GPU,温度由45℃涨至86℃。总体来看,立体风道优势明显,各部位温度均控制得当。

从前面的测试可以看出,立体风道完胜垂直/水平。当然了,测试是基于侧吹CPU散热器和抽气式显卡来进行的,对于使用下压或开放式散热的用户来讲可能成绩会有出入,甚至颠覆排名。
本次测试中有几个要点值得重申:BIOSTAR TPower X58A主板的北桥工作温度相当高,因此入选测试平台部件更有参考价值!对比了北桥的温度才能知道那种方式更适合整体散热,而不是将注意力只集中在CPU/GPU上。笔者当初也想将电源内存的温度作为考量标准,但实测两者温差并不明显,就不做赘述了。

唯一影响本次垂直风道测试成绩的因素

介于垂直风道的不及格成绩,我们也做了分析。东方城W1机箱顶部的6CM饰板顶盖惹了大祸,绵密的防尘绵和塑料顶盖影响了气流的通过性,当然这是权衡了防尘后的下下策,毕竟要照顾到更多的实用派客户。

CPU压力负载下各部位温度对比柱状图

显卡压力负责下GPU温度对比柱状图

总结:在市场中,出货量最大的必然还是符合Intel 38℃机箱规范的普通产品,当然其中不乏有些精品埋没其中。人们总是对新鲜事物抱有恐惧感,但恐惧感过后,占有欲就强烈起来。垂直风道的代表作银欣乌鸦2从一上市便备受关注,其颠覆性的电源下置方案让玩家们似乎找到了真谛。可是,捷径不一定通往成功!乌鸦2的神话是否还能延续?立体风道是否会逐渐吞噬市场赢取性能宝座?一切还是未知的!至少对论坛积极参与投票的那些用户来讲,回报给大家的就是模拟了各位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对比测试,找出了最适合您的机箱或风道组建方式。如果您还有其它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