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wuhello
[获奖论文]如何建设理性的网络空间

[获奖论文]如何建设理性的网络空间

——以BBS论坛为例

王彦林

2009年12月18日10:5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人民网讯 “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武汉大学共有10篇论文获奖,《如何建设理性的网络空间——以BBS论坛为例》获得优秀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内容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空间越来越自由和开放,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越显突出。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特点,使“把关人”概念逐渐消解﹔带来草根与精英阶层二元对立的崩溃﹔“议程设置”理论遭到质疑。当然,网络空间具有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匿名而导致的不负责任行为泛滥;参与者的单一化,缺乏代表性;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网络自身的不理性,使网络缺乏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面对诸多问题,文章基于对BBS论坛的分析,认为建立必要措施,实现网络空间的理性时代。

关键词:网络空间;BBS论坛;理性时代;思考

一 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英文称Cyberspace,最早是由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提出的,指将电子设备介入人体神经网络后所产生的幻境。 但随着信息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国际化,因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个所谓的幻境,而是通过电脑进行交流的虚拟空间。电脑的普及使得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现象进入了日常生活乃至学术视野。

网络空间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交流的平台,通常的网络交流包括私人通信和公共讨论两大类,E-mail和即时聊天工具是私人通信的两种形式;而网络论坛,社区和博客用来进行公共话题的讨论。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网络空间具有其他各种空间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一)网络空间的特点

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空间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匿名性、平等性、交互性、参与性等。

1.多元性

这里的多元性包括参与者身份的多元性和讨论话题的多元化。网络空间中参与者不同于传统媒体那样,拥有话语权的永远是精英层,社会大众都是单面接受的受众,而且对于话题的讨论若隐若现,更没有机会参与媒体的批评。在网络空间中,参与者已经没有精英和大众之分,每个参与讨论的人就某一话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就社会中的任一话题或自认为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公共空间” 。

2.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空间的一个特有属性,有利于参与者讨论。因为互联网络的性质决定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和开放,用户通过网络空间获取信息、发布信贴乃至交流意见都在互相匿名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保证意见的多样性和真实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3.平等性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参与者之间的等级,私人以及组织关系不复存在,有利于保证参与者之间实现话语表达的平等。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在网络空间中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潜在影响。

4.交互性

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可通过网络获得尽可能多的甚至第一手资料,自由发表意见。网络不仅改变了传播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每个参与者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新型特征,使得传统媒体“传——受”单向度发生了改变,实现了“传——受”合一的交互关系。

5.参与性

网络空间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与其他用户就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自由交流意见,发表评论,这种自由可以激发广大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实现讨论的目的。对于每一个参与讨论的用户接受信息,发布信息,抒发意见都是在互相自发和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突显交流的自主性。

二 基于以上特点对BBS的评价

“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 的缩写,中文翻译成为电子公告板,这是网络提供的一种信息服务,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 在BBS论坛中,用户可以自由的访问,发布帖子传递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可以阅读“他者”(Others) 的文章并发表个人的评论。自1991年国内开设第一个BBS论坛“水木年华”以来,互联网中开设的BBS数量越来越多,众多的新闻媒体甚至政府网站也开设这一功能,如 “强国论坛”、“发展论坛”、“天涯论坛”、“猫扑论坛”、“网易论坛”、“新浪网论坛”等等 。

BBS论坛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一位典型成员,其各种优点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即兼具以上网络空间的特点,还具有某些“公共空间”的特色。

(一) BBS论坛的“公共空间”特色

首先,BBS论坛中“把关人” 逐渐消解。在传统的媒介条件下,严格的把关人将大众排斥在了媒介平台之外,大众很难接近媒体进而发表自己的话语。但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就某一公共话题自由交流意见,从而达成一定共识或促成共识的建立。如果说凡传者就是把关人,那么网络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也就逐渐模糊了,而且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性却明显的加强。

BBS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就是这样的一个“场” ,在这个领域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平等的媒介接近权和发言权,他们既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把关的标准早已大大降低甚至不复存在。

其次,精英与大众界限开始模糊。在BBS论坛中,帖子显然不是按照参与者地位来排列的,而是按照被点击和浏览程度排列,广受关注的话题则讨论异常热烈,反之则会遭受冷遇。也就是说决定帖子好坏和是否选择的标准不是由少数的精英制定和选择,而是由大众来决定。在此情况下,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文化形式的变化促使了观念的转变,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提出了质疑。

由于精英阶层的被瓦解,论坛中所谓草根化趋势越加的明显,当为数众多的大众掌握了媒介的权力之后,开始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将进行猛烈的攻击。

第三,“议程设置” 理论被颠覆。传统媒介中,即便是人们承认了传受二元的中心论,承认了言论自由和权利的平等,但是少数精英的意志却不可避免的凌驾于大众言论之上,媒介的议程对大众的讨论话题进行着引导和灌输。

然而在论坛中,当公众站上了传者地位之时,网络媒介信息直接反映公众舆论。实际上在这种时候,公共议程就直接生成,甚至可以说公共议程就是媒介议程。那么“由传统媒体中‘[url=http://media.people.com.cn/GB/index.html]传媒[/url]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的这一议程设置过程就变为了‘公众议程→传媒议程→政策议程’”。 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功能,关于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在论坛中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造成了传媒精英和大众的对立。

论坛在提供一个理想公共领域的同时,也拓展了传统领域话题讨论的内涵。传统领域中所讨论的内容关系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它在大多时候是一个政治性话题;然而论坛将在场与不在场的网络群体聚集在一起,广泛涉猎社会中诸多方面,内容不仅包含政治事务,更密切关注大众生活,体现了公共领域从政治性话题向生活性话题的转变。

论坛公共领域的形成虽然已成必然趋势,但因网络的所谓公共性而产生的网络问题亦然有扩大的趋势,这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BBS论坛存在的问题

就像以上讨论,论坛的特点诚然带来了传统媒体不能提供的优越性。但因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参与者参加讨论时缺少应有的素质和责任,诸如网络低俗之风日盛一日。

1.由匿名而导致的不负责任

网络论坛中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是自由和开放的,人们对大家所关注的话题自由发表看法和提出批评。正如西方媒体初创之时的宗旨——“观点的自由市场”一样,意见的交流在网络论坛中不断得到展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又为参与者提供了特殊的身份保护。因此人们在这样一种完全靠自律而进行的讨论,不可避免将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诸如各种网络暴力,甚至相互攻击谩骂的言论随处可见,其导致的不良影响非常大,这不仅反映出参与者自身的基本素质问题,而且也折射了网络本身的极大不完善。

2. 参与者的单一化,缺乏代表性

从参与论坛讨论的人员组成来看,结构过于单一,缺乏代表性。由于上网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平衡,使得网络媒体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网民主要集中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男性公民。虽然说这一群体占居面积较大,但并不能代表全国的声音。另外,男性群体的声音过高,将会淹没了女性,造成网络媒体传播中的性别歧视。根据调查显示 ,论坛的主要话题集中在男权的统摄下,很少关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网络媒介时代可能出现新的边缘化声音。

xiaowuhello
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
展开Biu

3.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

在目前的论坛讨论中,主要有两种趋势:无主题的漫谈和所谓的讨论。在漫谈过程中,参与者就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漫无目的的随意闲谈,甚至是情感宣泄,最终也形成不了统一的认知,进而产生行动;关于讨论,虽效果显著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但参与者乐于扩展话题,更甚者还会在论坛中乱贴广告,使讨论的空间蒙上了商业化的气息,最终失去了讨论的本真面目。纵观论坛言语,情绪化、感性化、肤浅化充斥相当,有时人们就某一话题因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进行无的放矢的发泄,这从根本上就失去了讨论的初衷。所有这些行为,都直接影响讨论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论坛讨论的本质。

4.论坛自身存在不理性行为

在论坛讨论的过程中,除了参与者自身的一些问题外,网络论坛本身也存在不理性行为,表现为论坛缺乏有效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从而就缺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 。网络论坛的自由和开放是参与公共讨论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引导性的网络论坛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网络论坛的自由与开放性是具有相对性的,表现在论坛是一个文明的公共空间,要求参与者文明对话,即参与者以 “讨论”为业而非以发泄为快。人们就某一些公共话题进行的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使讨论的本质意义得以建构。因此,网络论坛的自由是附以引导的自律,同时也是参与者参与讨论的自律,这种自律自始至终不变。

三 思考

针对BBS的这些实际问题,应该利用网络媒体特有的优势和条件加以解决,主要是完善网络空间的自身效应,积极引导参与者讨论;另外还应加强参与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论坛空间的理性回归。

首先,改变参与者的观念,提高网络媒体认知。

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参与者观念的转变。传统媒体中,媒体作为权力阶层传达意识形态的工具,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广大受众根本没有参与讨论的权利。长期以来在这种媒体固有范式中,受众的参与和评判思维被凝固,受众已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造成了集体的失语状态。对于传播者,在信息的具体传播过程当中把关严格,极大地限制了社会话题的自由交流也限制了交流的深度。根据传播批判大师哈贝马斯地观点,认为公共空间领域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一是培养个体认同;二是个体对共同体批判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特点的网络论坛中,都得以重新体现和建构,因为参与者被鼓励改变已有的媒体传播观念,积极参与论坛讨论。

其次,积极完善论坛伦理建设。

论坛伦理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确立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人们参与空间讨论的共同规范,包括“平等原则、人本原则和自律原则” 。网络道德的最高标准则应该是崇高的,是积极向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美好信念,符合人类道德需要的总要求。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参与讨论往往片面强调网络的自由和开放而忽视网络道德和责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问题,严重影响了论坛讨论的基本目的。因此,根据显示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新型的网络论坛伦理准则,将会更加促进交流和讨论。

第三,不断完善网络媒体制度。

网络媒体的责任不是单纯的网络道德的力量来赋予的,更加需要在制度和法律的层面赋予,依靠法制建造一个健康而文明的意见交流环境。例如美国的BBS管理体制包括:“Ⅰ,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如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和尴尬他人,不得使用冒犯民族和种族的语言;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信息;不得鼓吹违法活动;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不准重复张贴。Ⅱ,网站行使权利,删除违规行为。Ⅲ,接受举报,制止违规行为。” 相应法规的建立是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基本保障,网络媒体需要制度的规范,使参与者加文明的方式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同时还应让网络媒体意识到,只有为参与者构建一个自由、规范的交流平台,自己才能够更加壮大,也才能达到双方共赢得目的。

最后,不断改善网络媒介生态环境。

网络媒介生态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一个组成部分,就像社会生态决定着社会发展一样,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也决定着网络媒介的发展,规范着网络媒介的运作方式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论坛的成败,取决于其所在网络媒介生态环境能否有根本的改变。网络媒介首先置身于其生态环境当中,它不仅仅在塑造网络生态环境,同时也被网络生态环境所塑造。因此,只有不断改善网络生态,不断规范网络文化行销,论坛的讨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共性。

四 结束语

网络哲学以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还未真正达到极致,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快乐又不乏痛苦。然而,“网络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是否有能力掌握它而不被异化?它将把人类文明推向何处?” 迈克尔·海姆说过: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经验可能反衬出真实的世界,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可能进行哲学式反思的地方,最终的虚拟其实是一种哲学体验。

网络空间最终要走向理性,但是这种自律性的理性规则需要时间的考证,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到网络空间的文明,需要把握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既注重制度性的规范和网络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制度、网络伦理等;同时还需要参与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转变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正如国内学者冯鹏志所言:“在我们看来,在如何正确待和处理‘网与人’的关系从而以之为基础去开启人类未来生存方式之前景时,持一种‘共生’的理想和实践,或许将是我们的一种较为合理而明智的选择。我们也就完全可以相信,人类生存方式的前景,必将在一种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的人性化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国良.20实际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6]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7][美]安妮·利尔.网络的未来,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8][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9][英]戴维·冈特利特.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0] [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1]McCombs, M.E. (forthcoming).Setting the agenda: 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Cambridge, England: Blackwell polity press.

[12]Webster, F. (1995) Imag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3]DeFleur, M. and Ball-Rokeach, S.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5th end. New York: Longman.

[14]van Dijk,J.A.G.M. (1999) The Network Society. London: Sage.

[15]Rice, R.E. and Associates (1984). The New Media. Newbury Park, CA: Sage.

[16]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sage.

[17]Denis McQuail(1999). The Press as Public Educator: Cultures of Understanding, Cultures of Ignora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0,154.

[18]Becker, L, & McCombs, M. E. (1978). The role of the press in determining voter reaction to presidential primarie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01-307.

[19]Krosnick, J. &kinder D.R. (1990). Altering the foundations of support for the president through prim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4,497-512.

[20]Lopez-Escobar,E,Llamas,J.P.,&McCombs, M.E.(1998). Agenda setting and community consensus : first and second level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0,86-93.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查看全文]
xiaowuhello
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
展开Biu

3.参与讨论的话题分散且深度不够

在目前的论坛讨论中,主要有两种趋势:无主题的漫谈和所谓的讨论。在漫谈过程中,参与者就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琐碎,漫无目的的随意闲谈,甚至是情感宣泄,最终也形成不了统一的认知,进而产生行动;关于讨论,虽效果显著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但参与者乐于扩展话题,更甚者还会在论坛中乱贴广告,使讨论的空间蒙上了商业化的气息,最终失去了讨论的本真面目。纵观论坛言语,情绪化、感性化、肤浅化充斥相当,有时人们就某一话题因不符合自己的口味而进行无的放矢的发泄,这从根本上就失去了讨论的初衷。所有这些行为,都直接影响讨论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论坛讨论的本质。

4.论坛自身存在不理性行为

在论坛讨论的过程中,除了参与者自身的一些问题外,网络论坛本身也存在不理性行为,表现为论坛缺乏有效引导参与者走向理性的讨论,从而就缺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 。网络论坛的自由和开放是参与公共讨论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引导性的网络论坛也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网络论坛的自由与开放性是具有相对性的,表现在论坛是一个文明的公共空间,要求参与者文明对话,即参与者以 “讨论”为业而非以发泄为快。人们就某一些公共话题进行的讨论,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使讨论的本质意义得以建构。因此,网络论坛的自由是附以引导的自律,同时也是参与者参与讨论的自律,这种自律自始至终不变。

三 思考

针对BBS的这些实际问题,应该利用网络媒体特有的优势和条件加以解决,主要是完善网络空间的自身效应,积极引导参与者讨论;另外还应加强参与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实现论坛空间的理性回归。

首先,改变参与者的观念,提高网络媒体认知。

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参与者观念的转变。传统媒体中,媒体作为权力阶层传达意识形态的工具,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广大受众根本没有参与讨论的权利。长期以来在这种媒体固有范式中,受众的参与和评判思维被凝固,受众已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造成了集体的失语状态。对于传播者,在信息的具体传播过程当中把关严格,极大地限制了社会话题的自由交流也限制了交流的深度。根据传播批判大师哈贝马斯地观点,认为公共空间领域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一是培养个体认同;二是个体对共同体批判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特点的网络论坛中,都得以重新体现和建构,因为参与者被鼓励改变已有的媒体传播观念,积极参与论坛讨论。

其次,积极完善论坛伦理建设。

论坛伦理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确立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人们参与空间讨论的共同规范,包括“平等原则、人本原则和自律原则” 。网络道德的最高标准则应该是崇高的,是积极向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美好信念,符合人类道德需要的总要求。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参与讨论往往片面强调网络的自由和开放而忽视网络道德和责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问题,严重影响了论坛讨论的基本目的。因此,根据显示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新型的网络论坛伦理准则,将会更加促进交流和讨论。

第三,不断完善网络媒体制度。

网络媒体的责任不是单纯的网络道德的力量来赋予的,更加需要在制度和法律的层面赋予,依靠法制建造一个健康而文明的意见交流环境。例如美国的BBS管理体制包括:“Ⅰ,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如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和尴尬他人,不得使用冒犯民族和种族的语言;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信息;不得鼓吹违法活动;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不准重复张贴。Ⅱ,网站行使权利,删除违规行为。Ⅲ,接受举报,制止违规行为。” 相应法规的建立是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基本保障,网络媒体需要制度的规范,使参与者加文明的方式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同时还应让网络媒体意识到,只有为参与者构建一个自由、规范的交流平台,自己才能够更加壮大,也才能达到双方共赢得目的。

最后,不断改善网络媒介生态环境。

网络媒介生态是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一个组成部分,就像社会生态决定着社会发展一样,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也决定着网络媒介的发展,规范着网络媒介的运作方式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论坛的成败,取决于其所在网络媒介生态环境能否有根本的改变。网络媒介首先置身于其生态环境当中,它不仅仅在塑造网络生态环境,同时也被网络生态环境所塑造。因此,只有不断改善网络生态,不断规范网络文化行销,论坛的讨论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共性。

四 结束语

网络哲学以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还未真正达到极致,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快乐又不乏痛苦。然而,“网络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人类是否有能力掌握它而不被异化?它将把人类文明推向何处?” 迈克尔·海姆说过: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经验可能反衬出真实的世界,虚拟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可能进行哲学式反思的地方,最终的虚拟其实是一种哲学体验。

网络空间最终要走向理性,但是这种自律性的理性规则需要时间的考证,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到网络空间的文明,需要把握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既注重制度性的规范和网络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制度、网络伦理等;同时还需要参与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转变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正如国内学者冯鹏志所言:“在我们看来,在如何正确待和处理‘网与人’的关系从而以之为基础去开启人类未来生存方式之前景时,持一种‘共生’的理想和实践,或许将是我们的一种较为合理而明智的选择。我们也就完全可以相信,人类生存方式的前景,必将在一种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的人性化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国良.20实际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6]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7][美]安妮·利尔.网络的未来,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8][美]保罗·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9][英]戴维·冈特利特.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10] [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1]McCombs, M.E. (forthcoming).Setting the agenda: 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Cambridge, England: Blackwell polity press.

[12]Webster, F. (1995) Imag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3]DeFleur, M. and Ball-Rokeach, S.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5th end. New York: Longman.

[14]van Dijk,J.A.G.M. (1999) The Network Society. London: Sage.

[15]Rice, R.E. and Associates (1984). The New Media. Newbury Park, CA: Sage.

[16]Webster, F. (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sage.

[17]Denis McQuail(1999). The Press as Public Educator: Cultures of Understanding, Cultures of Ignoranc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0,154.

[18]Becker, L, & McCombs, M. E. (1978). The role of the press in determining voter reaction to presidential primarie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01-307.

[19]Krosnick, J. &kinder D.R. (1990). Altering the foundations of support for the president through prim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4,497-512.

[20]Lopez-Escobar,E,Llamas,J.P.,&McCombs, M.E.(1998). Agenda setting and community consensus : first and second level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0,86-93.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查看全文]